WFU

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

讓巴豆夭成為一種時尚



這幾天在網路上突然流行起一篇文章,大致上說的是作者的同學在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就過世了;妹妹也是不到四十歲就中風,全身癱瘓。他的妹妹生活習慣不好:喜歡吃雞排、鹹酥雞,動不動就一杯手搖飲,晚上愛熬夜……,總之所有的壞習慣她應該差不多都有了,而且屢勸不聽,結果現在換來躺在病床上的結果。



我不懂。我和妹妹從小一起生活到大,我們小時候聊到長大的志願,沒有聊到長大要成為植物人,為什麼大妹成為植物人。

這句話讓很多人感覺驚悚,於是乎fb到處轉載這篇文章,我也不經意的看到了。基於好奇之下,我隨手點進作者王永彰的fb板上瞧瞧,發現他的確是個奇人,不過其他的部分待我進一步研究後再說,談到健康的這件事倒是蠻值得更進一步談談。




他在其他篇文章中推薦了幾本書:《斷食全書》、《糖尿病救星》、《肥胖大解密》(剛好這三本書都是同一位作者 Dr. Jason Fung),不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除了看到那篇令人害怕的警世文之外,還看到他對這幾本書的建議。我很快的下單把這三本書買齊了,因為《斷食全書》有電子版,所以第一時間就到手,我也花了一天的時間把它看完。


飢餓也可以是一種選擇


這本書的作者是腎臟科醫師,治療糖尿病是他的日常工作,但是他提出了一個疑問:為什麼第二型的糖尿病與第一型成因完全不同,但是治療方法都是打胰島素?而且第二型糖尿病隨著時間進展,愈來愈沒辦法靠藥物控制,到最後漸漸演變為截肢、眼瞎而慢慢結束生命?

這也是這本書提倡斷食的初衷:我們該做的不是卡路里飲食控制,不是少吃多動,而是應該靠斷食讓身體胰島素分泌下降,重新恢復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,而且因而減少脂肪在身體中的堆積。

除了斷食以外,本書作者還主張低量的碳水化合物與大量的好油攝取。就我前一陣子對生酮飲食的研究,其實這樣的飲食方式就是介於低碳水飲食與生酮飲食之間,只是這本書最強調的是斷食。


讓斷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


不過作者有一個主張頗為打動我:人的生活作息本來就是與美食息息相關。不論是過節,重要日子,我們都會用吃美食來慶祝,如果我們只是靠者某一種飲食方式來要求自己拒絕美食,不但不可能長期達到,而且也會變成一種社交障礙(拒絕朋友邀約聚餐等);享受美食不是一種錯誤,只要知道享受完之後可以靠著斷食達到平衡,美食當前就不用再覺得有罪惡感了。

就因著這個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誘因,我決定也跟著實行試試看。其實之前就有意無意地執行16:8斷食,也就是一天總進食時間要在八個小時之內,之後要有十六個小時的空腹後再繼續進食。我覺得就控制體重來說算是有幫助,而且執行起來也不困難:其實就是晚餐早一點吃,隔天跳過早餐不吃,從午餐開始吃起。

不過前幾個星期去了歐洲進修一趟,美食當前豈有不吃的道理,所以很快就覺得腰圍又大了一圈,臉也變的膨皮不少,這樣下去實在不行……趁這個機會來嘗試看看比較長時間的斷食,試試效果到底如何,到時候再來報告一下好了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