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

建屋搭房 填海造陸



我的志願


說真的,在我聯考考進牙醫系前,可是壓根沒想過將來會成為一名牙醫師(問過其他同行,好像每個人幾乎都跟我一樣……)。小的時候曾經想過當太空人、科學家,因為我覺得自己很聰明(無藥可救的自我感覺良好);到了高中時期想當律師,因為當時的憤青程度只差沒變裝成蝙蝠俠,半夜不睡覺出門行俠仗義(沒錯,拿現在用詞形容就是「正義魔人」)。

不過我的最後一個志願就是藝術家兼建築師。因爲自己很愛畫圖,也自以為很會畫圖(證明感覺良好不會隨時間改變),又喜歡看一些形狀奇特,說好聽一點是前衛,但其實就是假鬼假怪的建築物,所以乾脆把兩者打包合併變成我希望的職業。

但是事情當然不如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。否則今天我的頭銜就不會是「牙醫師」了(嘆)。

不過山不轉路轉,世間道理總是萬變不離其中~蓋不了房子,我們來蓋蓋骨頭總可以了吧!(很會掰)今天,我們就來談談植牙前後的骨脊填補。


為什麼植顆牙那麼搞剛?


這其實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,因為病人想的絕對跟醫師想的不一樣。我們就把植牙比喻成蓋房子好了:剛開始植入人工牙根,我會告訴缺牙的朋友們,這就像是幫大樓打地基;日後將牙冠製作完成,安裝在人工牙根上,就是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過程。

但是患者以為的是在一大塊空白土地上蓋間平房那麼簡單,醫師看到的實際情況卻像是在蘇花斷崖上蓋棟101大樓那麼困難。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認知差距?因為大多數人所不了解的是:我們的骨頭形狀是會改變的~根據研究顯示,當我們因外傷/蛀牙等因素不得已將牙齒拔掉時,牙齒周圍的齒槽骨最多會在三個月內寬度吸收百分之五十。

試想,原本平整的地面因為水土保持不佳,不但崩塌了一半面積,甚至到處坑坑疤疤凹凸不平,蓋起房子來還那麼容易嗎?

因此,為了能夠在斷崖上蓋起101,我們必須蓋板模,硬生生填土造陸(填補人工骨粉),等待如沙狀的骨粉變成能夠支撐人工植體的硬骨,還必須等上至少六個月的時間,之後才能在上面打地基、架鋼筋、蓋房子。

不過,這可是最順利的狀況: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夠補骨粉個一回合就達到理想的程度,有時在置放人工植體的當下,同時再做第二回合的骨填補也是相當常見的。加上如果有不良的生活習慣:如抽煙等,更可能使得傷口癒合不良,甚至補骨手術失敗的結果,如此一來,也就要等待更久的時間才能進行接下來的植牙手術了。

此外,針對如上顎後牙區等特殊部位骨量的極度缺乏,我們還必須向鼻竇區借空間補骨,也就是牙醫師身兼建築師與耳鼻喉科醫師的角色,才能順利爭取到植牙所需要的骨量,所花費的時間金錢與手術的困難度,自然也就往上再提高一階了……。

總而言之,你的植牙醫師雖然不至於向天借膽,不過向天借骨倒是不爭的事實。我所提到的狀況僅僅是最單純的情形,臨床上遇到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所在多有,所以別再問醫師「怎麼那麼貴」、『可不可以再快一點」了,填骨造陸的工法,可是得慢工出細活,一點都急不得的呀!


深受缺牙之苦由此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