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

什麼是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)?



這能吃嗎?為什麼我要了解這個?


原因很簡單,為的是要拯救你自己的牙齒,一句話完畢。(咦)

不過說真的,原因就真的是這麼簡單。今日的牙科治療思維,其實與短短五年前就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轉變。過去對於牙齒發生齲齒(也就是俗稱的蛀牙)時的處理方式不外乎:把齲齒清除,用材料填補;如果齲齒範圍過大過深,可能進行根管治療(抽神經),之後把牙齒磨小,再做個牙套(假牙)把磨小後的牙齒套起來,就像是用安全帽把頭罩住一樣的作保護……雖然細節可能有所增減,但大致方向就是如此。

不過魔鬼總是藏在細節中,大家有沒有仔細思考過(看牙齒嚇都嚇死了還思考什麼),齲齒清除後填補牙齒的材料是硬是軟?能不能抵抗我的咬力?會不會容易再次造成齲齒?又為什麼根管治療後的牙齒,就一定得磨小裝牙套?牙齒已經夠小了,真的還要磨得更小嗎?會不會反而容易裂?有沒有別的治療方法?


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, Bonded Porcelain Restoration)


這就是牙科界因應以上種種問號推出的答案了。

不過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)坦白說也不是什麼外太空的黑科技,它的前身早在幾十年前就早已被我們的牙科醫師前輩們普遍使用了,就是所謂的金屬嵌體(唉唷,又來一個聽不懂的名詞了)。

「嵌體」顧名思義,就 是把一個東西嵌進另一個本來有洞的物體,兩者合而為一就是了。簡單來說:一旦我們的牙齒有個洞,用填補的治療方式萬一擔心不夠堅固,我們就會鑄造出與洞形狀吻合的金屬塊,然後跟牙齒黏在一起,大功告成!




但是老實說,現在的社會不分男女哪個不愛美?醫美整型診所密度大概也快不輸便利商店了。不但大家希望變得愈來愈年輕漂亮,還希望整形完沒有人知道你去進廠保養過,所以不但要整形,而且還得「微」整型才行,最好每個人天生看起來就長得跟阿湯哥、安潔莉納裘莉一樣……牙齒壞掉已經夠糗的了,還要叫我粘一塊亮亮的鬼玩意在嘴巴裡,阿湯哥鑲金牙是能看嗎?

因此在牙科材料的不斷演進之下,顏色仿真程度猶如真牙一般的陶瓷就緊接著登場了。

經過改良後,現在運用在牙科的陶瓷硬度不但可以與真牙不分上下,甚至部分陶瓷材料硬度可以遠遠超過自己的牙齒。顏色也由早期推出時的死白,慢慢變得與自然牙難以分辨。加上目前黏劑成分的大大進步,即使陶瓷與牙齒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物質,我們還是可以靠著黏劑將兩者送作堆,你儂我儂永遠不分開唷(矮油~),也因此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)在陶瓷、黏著劑的成分與技術漸臻成熟的此刻,也就應運而生了。

不但美觀變好了,在口腔中不容易脫落了,也不怕一般齲齒的填補物出現磨損、斷裂的風險之外,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)的出現,也顛覆了一些以往牙醫師們認為理當如此的治療方式:齲齒程度太大了,或是根管治療後有個大洞的牙齒,我們不再需要把牙齒修磨得更多,換取我們以為相對可保護牙齒安全的牙套。

根據研究:即使是形狀完整的大臼齒,為了製作牙套而經過必要的修磨之下,都有可能喪失最高達到百分之六十的齒質。更何況原本就已經因疾病而有殘缺的牙齒,如果再磨掉那麼一大圈,到底真能達到保護的效果,還是反而不經意的加速它的破壞?

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)的最大好處是,我們必須用最少的牙齒修磨量,換得保留最多的齒質,才能使得黏著劑充分發揮效果,避免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)的脫落。這樣一來,與我們希望保護牙齒的初心不正好是相符合的嗎?如此聽起來,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)是不是真的相當令人心動呢?


不過……


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):當你的牙齒破損已經達到某個嚴重度,即使使用再有效、再昂貴的黏著劑也無法將陶瓷贗復物長久固定在口中時,可能就得忍痛跟這種好物說掰掰了,因此真正的重點是,平時一定要好好清潔保養自己的牙齒,盡量避免牙齒造成過大的損害。這也就是我常跟病人說的:醫生技術再好,製作出來的成品也不會比媽媽所給你的還要完美,您說是嗎?

此外,畢竟黏著式陶瓷贗復物(BPR)牽涉到牙齒與黏著劑、陶瓷間相當多不同介面間的處理,與以往所使用的金屬嵌體無論在臨床上的牙齒修磨、材料的選擇及操作,都有截然不同且更為嚴謹的要求,因此選擇一個對材料能夠充分了解掌握的醫師為您進行治療,才是能夠有理想效果的不二法門喲!

下回檢查牙齒時,當醫師告訴你發現了蛀牙,除了傳統健保給付的複合樹脂填補之外,你的腦中是否也想起了另一種更加理想安全的治療方式呢?


與您的牙醫師討論一下吧!